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宁波大学与宁波前瞻教育科技发展总公司共同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成立于1999年4月,是浙江省首家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试点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2004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浙江省首批独立学院;同年12月,通过教育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并获得最高等级评价。2010年,学院被授予首批“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2012年,学院当选全国部分独立学院院长联谊会副理事长单位。2014年被列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办学十八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坚持走应用型、区域性、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坚持“质量立校、特色铸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改革兴校”战略。已累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两万多名优秀学子。    学院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设有人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生命医学学院、机械与建筑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等7个下属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近万名。    学院坐落在宁波市北高教园区内,地处素有“文化之邦、商贾之地”美誉的宁波市镇海区;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学院相临;宁波帮文化公园、宁波帮博物馆与学院隔墙相望;在这片商帮文化浓郁、文教资源丰富的土地上,涌现了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擘邵逸夫等一大批知名“宁波帮”人士;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镇海籍的有26位,可谓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学院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支撑基地。办学以来,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两强”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各类学科竞赛成果、英语专业四级一次性通过率等连续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连续三届在“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获奖,斩获两金一银的佳绩。    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建有一批设施完备的专业实验室,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内建立了4500余平方米的产学研基地,是师生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想园地。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达文波特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和韩国大佛大学等10余所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留学生交换、嵌入式工程项目、硕士研究生项目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    省市领导和各类专家多次莅临我院视察,对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和取得的实效给予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国家、省、市各类媒体也长期对学院办学特色给予关注和报道。    2015年8月,宁波大学与慈溪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共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协议,标志着学院迁建慈溪办学工作正式启动。当前,学院正处于迁址慈溪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学院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体“科院人”将继续秉持“追日、唯实”精神,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提高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朝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
2002年,学院投资1600万元建成了10000平方的综合实验大楼。大楼内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配有64座的计算机机房8个,35座的计算机机房2个,60座的电子阅览室3个、64座的多媒体语音实验室5个,32座的多媒体语音实验室1个,120座的多媒体教室11个,75座的多媒体教室9个;专业实验室包括电子电路实验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电子设计实验室、电工电路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演播厅、卫星接收系统和闭路电视系统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350余人,师资队伍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为76.5%,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比例的为79.7%,学院师资队伍稳定,发展态势良好,广大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主体力量,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需要。学院共享宁波大学优质师资,聘请了宁大380余位教授、副教授及博士担任学院兼职教师,长期为学院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学院还聘请了5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办学以来,学院坚持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推荐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访学、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通过积极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来我院工作,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师资队伍结构、数量、质量的协调发展。目前,我院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业务精良、富有活力、勇于创新,为新时期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