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ISU)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上外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自建校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唯一拥有三个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等国际指标中位居中国前列,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外国语言文学),并列全国第一。

上外着力推进“战略语言”建设,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最急需的关键人才储备。上外现有授课语种数量已达 46 种,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韩语-朝鲜语、波斯语、泰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瑞典语、荷兰语、希伯来语、乌克兰语、土耳其语、印地语、匈牙利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波兰语、捷克语、斯瓦希里语、塞尔维亚语、罗马尼亚语、乌尔都语、马来语、爪哇语、普什图语、塔吉克语、汉语等 35 种现代语言,并开设拉丁语、古希腊语、世界语、梵语、古英语、古典叙利亚语、巴列维语、古典纳瓦特语、阿卡德语、苏美尔语、古典希伯来语等 11 种古典语言和国际辅助语课程。

目前,上外已充分形成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多元并举,特色鲜明。上外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培育])、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欧语种群)、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外国语言文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等6个学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为A类)。

上外是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和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亚太工作组所在地,拥有全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级翻译学院,已开设全部联合国6种官方语文语对组合,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

上外立足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不断传承和彰显外国语言文学的传统特色,依托政治学全新的学术增长点,汇聚中外高端研究团队,协同创新打造高校学术智库群,在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全球传播和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上外现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上海高校智库(中东研究所)、1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 / 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级重点研究基地(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2个外交部共建研究基地(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欧盟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和20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2个教育部国际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中英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共建基地(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外文化软实力比较研究基地、语言文化圈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为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单位。

上外的100余个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全球治理和区域国别研究为核心,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应用渠道,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制订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并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研成果。上外中东研究所、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丝路战略研究所等5家机构入选“CTTI来源智库”单位。上外已逐步建成眼动、脑电和语料库技术等研究场馆,与科大讯飞建立口笔译跨学科联合实验室,促进语言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前沿探索。

上外编辑出版《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国际观察》《英美文学研究论丛》《阿拉伯世界研究》《亚洲中东与伊斯兰研究》《中国国际评论》《东方翻译》《外语测试与教学》《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新丝路学刊》等14种学术期刊,其中有7种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2种英文期刊在海外发行,在学界享有盛誉。上外不断推进中文学术期刊的海外出版和中华学术精品的对外译介和传播,努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上外的人才培养体系层次齐备,现有50个本科专业,涵盖1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33个语言类专业和17个非语言类专业;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下设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金融硕士、法律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工商管理,下设2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工商管理。

上外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率先提出“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创新育人模式,以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全力造就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推动卓越外语人才、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无国界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应用经济学国际创新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

上外已陆续与新华通讯社、《中国日报》社(China Daily)、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第一财经传媒(CBN)、上海外语频道(ICS)等建立联合办学体系,并实施长三角高校学分互认计划。上外与英国FutureLearn平台合作开展“慕课”(MOOC)探索与实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理念的创新。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教师发展就是学校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引才与育才并举,积极服务教师发展,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高层次人才项目实现多个突破。基本形成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有机结合的机制;以高端引领,骨干率先,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实现了多个人才项目零的突破,众多学者目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稳步推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断加大非语言类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学校引进了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优秀青年教师及特聘教授,为不同层次的引进人才提供相应的住房补贴及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同时,学校也不断加强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的引进力度,并参照优秀青年教师的标准为其提供相应的引进津贴。、 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培育计划”。

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打造上外“青椒雁队”(“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培育计划”)。“青椒雁队”自2011年3月启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共建成教学培育团队69支,科研团队37支,科研和教学成果硕果累累,获得各类奖项达49项。第三届培育团队也已于2016年5月正式启动。“青椒雁队”在队伍打造、学科交叉、项目攻坚、成果创新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并于2013年成功入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

实施“青年英才海外研修计划”。积极打造教师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近5年来,以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接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上海市教委的要求,结合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学校共派出1396名教师参与各类长短期出国项目,开展交流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工作,全力支持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

教师发展中心提供四大服务职能。2012年,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2014年10月起挂靠人事处),以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为目标,聚焦专业培训、交流研讨、咨询服务、资助计划四大模块开展工作。

为教师发展提供多元化支持。已经形成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出国研修和团队建设为一体的培养体系,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教职工结构上,着重向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录用与引进倾斜,抓好管理岗位人员数量控制,工勤岗位基本不新增,实现了队伍结构的合理配置;校内人才梯队不断完善,教职工学历层次不断提升,生师比不断优化;截至2016年4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36人,其中教授1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具有博士学位者47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

探索实施专任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为了促进人才培养,建设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校职称评审的布局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的阶梯性的调整,试行了教学型高级职称的评审,不断完善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推进各学科整体提升。    


相关阅读